阅读新闻

爱国老人沈敬之

[日期:2011-12-08]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为纪念中华职业教育社宣传干事沈敬之诞辰114周年而作

——海川剑鑫教育集团系列文章之二

 

沈敬之先生是浦东川沙地区的一位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生于川沙镇乔家弄沈宅。1903年黄炎培改观澜书院为川沙小学堂、办新学时,沈敬之与朱春南(林钧,参加南昌起义的川沙著名烈士)、陆叔昂、杨尧(杨斯盛之侄子)等60余名少年儿童被招为首期学生。1911年在“教育救国”的影响下,由黄炎培先生推荐,沈敬之考入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转入南京东南大学就读。1917年之后,他先后在川沙莲溪小学、县立高等小学、上海敬业中学任教职。期间,他研制的蒸汽发动机模型,温度计上摄氏、华氏、列氏三种不同温度读数的换算仪,荣获江苏省教育厅嘉奖,并在江苏省教具展览会上展出。1927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随林钧同志任上海市民政府秘书。1929年任上海县教育局课员,次年任闵行中心小学校长。1933年出任川(沙)南(汇)奉(贤)上()()五县教育督学,1936年改任县第三科科长(教育局长)。抗战胜利后19462月任川沙县立初级中学校长。1947年加入中华职业教育社,任宣传干事。建国前他与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胡厥文、刘靖基、陆亚东、孟征祥等交往密切,相互联系,在他们的影响下,投入迎接川沙解放,建立人民政权的工作。建国后,他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迎接川沙解放,参与建立人民政权

1946年春,“民建”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在孟征祥的陪同下,访问故乡川沙,时任川沙县立初级中学校长的沈敬之与爱国老人姜文照、工商界人士王金魁、王文魁、汪筱云、王家杰等会晤黄炎培先生,听取了黄炎培先生创建民主建国会,“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反对内战”的政治主张,沈敬之深受老师黄炎培的影响。在次年秋,孟征祥来川沙建立“民建”联络站时,沈敬之积极协助寻觅民房,在川沙东门街,开设了“协茂米号”,这是“民建”一个隐蔽的秘密联络站。

194945月间,南京、杭州先后解放,此时上海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第九兵团沿沪杭路、黄浦江及海岸突进,51314日解放了奉贤、南汇后直逼川沙。沈敬之的家在川沙新镇东门街姚家宅,沈的住房是一所旧式的民房。当我解放军3088师一位身穿便服的王直副师长,找到他洽谈时,敬之先生怀着满腔爱国热情,聚精会神地倾听,知道                       川沙即将解放,解放军在前方作战需要军粮与副食品,要请他组织地方上力量给予支持。沈回答:“共产党、解放军如此信任我,我会豁出老命去完成,请放心”515,我军3088265团与国民党51军接火于小营房。敌军凭借碉堡负隅顽抗,前线激烈的战斗,急需后方后勤支援。川沙人民与一批爱国民主人士热切盼望解放,沈敬之等人就把发动川沙的工商界(特别是粮商)、教育界、宗教界与城区人民购粮,汇集了大批粮食猪肉等副食品,及时地组织力量,冒着危险运送给解放军,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我军顺利地在小营房战斗中全歼敌军,终于在523解放了川沙全境。

川沙在194972425日遭到了强台风、暴雨与大潮的袭击。当时的海塘被国民党军队作为要塞,塘上地雷密布,战壕纵横,仅黄家湾至杨家洪18公里的海塘就筑了56座碉堡,挖了2600条战壕,致使塘身千疮百孔,早已经不起袭击。724,高桥草庵头至殷陆家宅决口20余处,老洪洼决口2公里,黄家湾至杨家洪段残塘岌岌可危。决口处一片汪洋,房屋倒塌,数万亩农田被淹,人员死伤无数。灾情发生后,华东局第二书记、上海市市长陈毅亲临高桥灾区指挥,川沙县县委书记邵晋藩、县长牟益民立即组成生产救灾委员会,沈敬之为副主任、张志鹤等为委员,他们亲临老洪洼等地,为灾民发放救济粮款与衣被,并派遣医疗队伍,以工代赈,发动灾民抢险救灾,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要举办的慈善事业、赈灾恤贫的工作很多。乐为家乡做实事的沈敬之,在抗洪救灾工作告一段落后,大力协助政府民政部门工作。早在1947年占地25亩的乐乡公墓在川沙镇西长丰村由他建立,辟有穴地,设有骨灰存放室、苗圃。解放后,在公墓西侧,增辟有烈士陵园区,安葬了为革命事业牺牲的林钧、杨培生、顾燕、黄竞武、王剑三等烈士的遗骸。60年代初川沙烈士陵园在镇北建成后,才把烈士墓迁往新址。

黄竞武烈士是黄炎培的次子。19494月,上海即将解放,国民党作垂死挣扎,企图把上海中央银行的库存黄金、白银、美钞、英镑偷运台湾。黄竞武获悉后,联合银行职工拒运。此事被特务侦悉,黄竞武被捕,在解放前六天惨遭特务活埋,壮烈牺牲。63,陈毅市长给黄炎培发唁电,潘汉年、沙千里也发去慰问电。黄炎培从北京回上海,在上海市党政领导陪同下,会同川沙县党政领导,与沈敬之、丁荣斌等怀着沉痛的心情,料理烈士后事。沈敬之与胡厥文一起主持安葬仪式。以后每年清明祭扫烈士墓时,沈敬之与在乐乡公墓任职的丁志德一起陪同黄竞武烈士的夫人陆如芳祭奠烈士,哀读祭文。“竞武!竞武!您仅是一名技术员,只因为民主服务,惨遭国民党特务的杀害,可云求仁得仁······”已哭不成声。祭扫结束后在墓前摄影。(照片前排中间为胡厥文,二排右二沈敬之,二排左三陆茹芳)

沈敬之平时乐于助人,热心优抚工作。在四乡贫民与城市贫民中有经济困难向他求援时,他总能给予帮助。他把个人任县政协副主席的收入,专门取出一部分用于救济他人。如川沙镇东太平村的盲人顾连生,长期由沈敬之接济。顾连生是黄炎培童年时的小伙伴,由于家庭困难,无钱读书,只能替人家去当放牛娃。后来害了眼病,无钱治病而瞎了眼睛。这个一辈子陷入困境的盲人每次到沈敬之之处领取生活费时,都要满怀感激之情地与沈敬之话别。

解放前,浦东人主要去浦西谋生就业,少数人转向国外,从事缝纫、建筑、烹饪和刺绣等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发家致富,成了企业主、房地产商。建国后他们出于对新中国的热爱,慷慨捐赠,为家乡举办公益事业。沈敬之向港澳同胞的亲朋好友宣传人民政府“便利侨汇,服务华侨”的优惠政策。港胞黄根兴、陆宝琪、沈文初等身居香港,心在桑梓,怀着要为祖国母亲做事的感情,以浓厚的乡情,在19822月捐赠缝纫机20台,手套机、缝衣车头机等。并且沈敬之在侨眷中集资,办起了县侨联厂。1987年港胞林铁义向侨联厂捐助载货汽车,使侨联厂规模日趋完善。许多侨眷、港澳同胞家属纷纷被吸收入厂工作,成了振兴家乡的一支力量。工厂生产的产品远销国外,为国家换来了许多外汇。

 

 

参政议政心一致,冰清玉洁乐无忧

新中国建立后,自194910月至19541月,从川沙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起至第五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主席由川沙县委书记邵晋藩和县长王凤恩担任,副主席由沈敬之连任。对每届会议提出的“今后工作与任务”,如建国初期“肃清匪特、征收秋粮、合理负担、发展生产、备战备荒、减租减息、废除伪保甲制度、改造基层政策”等工作,沈敬之都积极配合。在与他的工作较密切的工商界、教育界、宗教界,他发动工商业主遵纪守法,在征收公粮公草、实施企业劳资调处程序、协助税务部门,宣传动员工商界业主如期纳税方面成绩显著。在人大的视察、访问与咨询等工作中,他起了沟通政府与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的作用。为了加强民主建设,沈敬之还积极参与县、乡两级人民 代表大会的工作。19563月起至196312月,沈敬之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川沙县第一届至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198012月至19844月,连续被选为县政协常委,此时他已是90岁的高龄老人了。期间他积极履行政协民主监督的职能,在县政协所设的学习委员会和在经济建设组、教育组、文使资料组、华侨宗教民族组、祖国统一组等工作中积极参政议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在陆亚东、孟征祥的介绍下,在上海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入会后组织关系转回川沙,参加“民建”川沙支部的各项活动。自此在组织上,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民主战士。在他去世前的最后几年岁月中,他已是近百岁的老人,但他仍不忘自己是“民主战士”,要参政议政心一致,期间他被选为川沙县政协之友社名誉理事长。

 

 

教育救国、兴国,成了他一生追求

“要像鸟一样,衔草筑巢,哺育小鸟成长。”这是沈敬之办教育的一句铭言。19462月沈敬之为了实现“择圣贤之居,得英才而教”的办学目标,他在川沙镇西以孔庙为校址,出任川沙县立初级中学校长。他一方面向社会募捐,一方面发动学生家长出建筑费,每学期每生交大米5斗(在一年半中连续三次)。终于在孔庙后边建起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共辟8个教室,学校初具规模。他聘请了教有所长、学有专长的卢素公、田国祥、金铭川等教师。学校首创县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教学质量成为郊区之最,学校办得红火。194810月,沈敬之被国民党县政府免去校长职,而由县长苏奎炳接替。后学校由负责总务工作的蔡经纬先生接替,主持校务。为了纪念沈敬之办学成绩,学校在校园中建了一座“思敬亭”,这是广大师生、家长对沈敬之先生办学成绩的肯定。19487月,沈敬之利用黄炎培先生青少年时期就读过的东野草堂址,即川沙镇东太平村创办了一所荫余小学,聘请了之江大学毕业的陆宛如为校长。是年秋,沈敬之陪同黄炎培到该校视察,指导学校工作。他还利用川沙镇北清代遗址、茶亭庙宇,创办了一所兴慈小学。建国后,荫余小学改为四村小学,兴慈小学改为北门小学(今新城小学)。1951年秋,沈敬之发动港胞陶伯育捐资,在川沙镇北王桥街北首创办王桥小学,1958年改为王桥中学。

1953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出现了文化建设的高潮。时任新中国政务院副总理、轻工业部部长的黄炎培在苏南视察“土改”工作时,了解到农村广大贫苦农民及城市平民在政治上翻身当家作主人后,在文化上也要翻身,他们的子女纷纷要求入学。当时14万人口的川沙,仅有一所规模为三四百人的县立初级中学,根本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子女迫切要求入学的需求。黄炎培与他的学生沈敬之联系之后,多次与上海市工商联主任刘靖基、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胡厥文等联系,在黄炎培的倡议下,全权委托沈敬之与杨正德在川沙镇东河滨路,创办一所民办中学。19539月,“五三补习班”(今五三中学)开办,一下子招收480多名学生,分早、中、晚三部制,学生来自川沙县各乡,还来自奉贤、南汇、金山、启东、崇明、山东等地。19542月,新校舍落成,沈敬之由川沙县人民政府任命为名誉校长,杨正德为学校主管兼教导主任。为健全民办学校的管理模式,1960年建立了以上海电力公司副总经理黄炳权为董事长,沈敬之为副董事长,杨正德为秘书,川沙县副县长王家杰、商业局副局长王文魁、上海协大祥经理孙照明、鼎新纱厂经理华耿初、南汇大众砖窑厂厂长龚鸿圻、县工商联常委汪筱云等13人为董事的校董会。校董会提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献计献策”的办学要求,许多实业家慷慨解囊,仅黄炳权个人就累计捐资18.8万元(当时一个教室的造价是400元)。1960年黄炎培会同孟荫余孙儿孟征祥把他外祖父孟荫余的坟墓地7.6亩捐献给学校,在“祖骨深埋、平地深葬”后,作为操场与勤工俭学场所扩建之用。学校办得很有特色,成绩卓著,屡屡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奖励。80年代,随着川沙镇人口激增,城区的“川沙”、“五三”两所中学不能满足群众子女的入学要求,沈敬之继续发动侨胞陶伯育先生捐资助学,在川沙镇西选择新址建造了一所侨光中学。“侨光”的涵义是“侨胞要为祖国增光”。20107月侨光中学与五三中学两校的高中部已合并成川沙新镇校址在新德西路的新川中学了。

沈敬之先生是19477月在上海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且任宣传干事,他对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富有研究与实践精神。在“五三补习班”的课程中,学校设置了农作物栽培、会计、簿记、缝纫等课。1963年他把民办东门补习班迁址于乐乡公墓东侧,建造校舍,开办了一所蚕桑学校,这样不仅解决了城镇部分高小毕业生的升学问题,同时在文化课之外,还设有蚕桑养蚕专业课,使学生有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参加农副业生产。学校在1963年至1966年三年间培育的桑树达71万株,已达到100名学生拥有100亩桑田的目标,各居民委员会采桑养蚕,成为居民的一项副业生产。

沈敬之先生有一句自勉语:“蜡烛尽燃自身玉,甘为人民照眼睛。”这确是他一生行为的真实写照。

1982年春,在福建前线任解放军司令的王直司令员,他不忘30多年前浦东川沙爱国人士沈敬之筹集大批军粮支前,保证了解放军265团指战员在小营房作战胜利的往事。激动之余,他特邀沈敬之先生,沈在儿子沈卓的伴同下,王沈两人在上海延安饭店见了面,互诉别后,俩人的手互相紧握着,一个是解放军司令员、一个是爱国老人,真是“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

1989年时任绍兴市政协主席的王尊贤同志来川沙县政协访问、交流结束后,提出要见见沈敬之老先生。当时沈敬之已高龄达90多岁,居住新川路家中颐养天年。王尊贤同志就与陪同人员前往探望。

王尊贤在川沙解放时与川沙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牟益民,二人是随解放军南下的老战友。牟益民任县长时,他任川沙城厢区(包括川沙镇在内)区长,与沈敬之有多年的“革命情谊”。后他外调先后历任浙江乘县县委书记、绍兴市委副书记、绍兴市政协主席。他到川沙来,能探望沈敬之先生也是他的一个心愿。两人见面时,沈敬之凝视王尊贤同志说:“侬还想到我啊?!”王尊贤亲切的回话:“侬为川沙人民做好事,共产党是不会忘记您的。”这时,沈敬之已激动得泪流满脸,几位在场的陪同人员见此情景也眼含泪水。

沈敬之先生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在政治上与时俱进,爱国、爱乡、爱人民、爱教育,他是一位浦东地区著名的爱国老人。在工作上,他在迎接川沙解放、参与了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工作,完成参政议政的民主人士;在社会活动中,为党和人民做了大量有益于人民的好事,不愧为浦东川沙地区受人爱戴与尊敬的人士;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省下每一分钱都援助给他人,是一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

他的一生追随恩师黄炎培先生,为实现“教育救国”、“民主建国”通过不断实践,追求真理、认识真理。紧跟共产党,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他“尊党如敬祖,爱国心如铁”的心愿。

 

 

海川剑鑫教育集团

顾问:杨正德

 



阅读: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浦东新区川沙境地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孕育与萌发、实践与探索、倡导职业教育的故乡
下一篇:中国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